蒲慕明院士:未来数十年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6-27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影响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当前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是否会受到影响甚至冲击?17日开幕的2025年上海科技节“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主旨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在主旨演讲中分享说,从他个人来看,未来数十年不会是AI取代人,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蒲慕明援引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数据:未来的5年之内,20%到30%的职业会被AI取代。在2030年至2060年间将会有50%的现有职业被AI取代,中点为2045年。他表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2050年估计在发达经济体60%的工作岗位可能会受到AI影响。长期趋势来看,通用人工智能也就是agi的出现,到2050年90%以上的职业可能会被重构,但具体的时间仍然存在争议。“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考虑教育的内容和模式的变革。”蒲慕明说,传统的教育包括“传道”“授业”“解惑”。比如“传道”是指加强社会伦理教育和群体生活规范训练,建立诚信、公德、责任感,这是教育的重点。“解惑”是指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老师要从教授知识到传授自我学习求知的能力,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解答问题。在中小学和高校的课程体系中,“AI应该成为同语文、数学一样的基础必修课”。至于AI时代的科普教育,他认为目标和内涵也不相同。科普既有针对一般中小学生和没有科学基础的成年人的,也有另一种必须加强的科普,即针对有科学基础、多学科的科研人员的类型,这种科普工作适应学科交叉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但这类科普还比较缺乏。他还称,AI时代科学信息是泛滥而非缺少,科普最主要的任务不仅仅是提供材料和信息,而是要从专家的角度帮助公众获得较准确的信息。在蒲慕明看来,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教育和科普的重要目标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科学公民。科学公民指的是具有相当科学素养,以科学态度从事各行各业的公民。“一般人对科学的理解,可以看出这个社会的现代化的水平。”现代社会需要科学公民积极参与探索一些问题的解决途径,科学公民在未来需要具备AI的能力,有辨伪的能力,能助力引导、管控AI发展的机制,使AI符合社会的需求。
相关信息
-
蒲慕明院士:未来数十年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影响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当前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是否会受到影响甚至冲击? 17日开幕的2025年上海科技节“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主旨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
AI教程资讯 06-27
-
生物科学界的DeepSeek?已提高阿尔兹海默症、多种癌症的早筛诊断水平 在AI与医疗深度融合的时代,一场关乎人类健康的智能革命正在上演。6月6日21:50,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大型纪实创投节目《赢在AI+》聚焦“未来医疗”,报道科技如何让“治愈”变得更精准、更普惠。津渡生科创始人&am
AI教程资讯 06-27
-
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晶晶:女性在推动AI产业发展中更具韧性 6月24日,第十六届新领军者年会(2025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启幕。年会首日,AI她力量论坛举办。分论坛围绕帮助各行业推进AI人才招聘并促进人才多元化的策略展开深入探讨。 据最新数据统计,全球AI从业者女性占比
AI教程资讯 06-27
推荐AI教程资讯
-
张毅: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是开拓创新和责任担当 06-27
-
“津”彩纷呈!滨城成果惊艳夏季达沃斯 06-27
-
国内外大模型填志愿PK:哪家AI最懂高考考生? 06-26
-
2024年高考过后,“AI+教育”发展方向如何 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