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绝好的想法,现在还能离职出去创业做AI吗?”
“现在AIGC还能挣钱吗?”
“未来AI格局会变成什么样?”
……
最近朋友们常问我这样的问题,AI大家都很熟悉了,但AI到底还能不能成为创业风口,AI是否还有成功的机会?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复盘了2023年7月创业之初对AI行业的判断,书写本文,不仅是对大家疑问的解答,同时也为我们未来的行动坚定了信心。
经过半年的产品迭代与持续的行业调研,我们的结论是:
目前AI赛道创业环境仍然良好,且垂类应用市场并没有明确的头部产品出现。
如果你在考虑AI创业,建议优先考虑做AIGC垂类应用,且速度一定要快。
结论依据:
Q:为什么要做垂类?
A:原因主要有四点。
泛用户的AI行业应用逐渐已经出现N分市场的格局,百度飞桨平台、腾讯混元、阿里通义等行业大模型几乎能满足用户基本使用。尽量避免与大厂直接竞争。细分领域市场方面,目前AIGC产品未到饱和状态,仍有非常多的垂类市场并没有被AIGC真正覆盖到(比如我们选的AI职场相关的写作赛道、还有智能工业、零售、交通、医疗等)。*这里特指真正的AI工具,而非GPT套壳产品。大厂卷的方向主要聚焦在多模态、速度、推理能力等基座维度;一些垂类市场用户量少,投入高,市场天花板较低(相对大厂标准),大厂亲自下场ROI算不过来,更为合理的是大厂物色已出具雏形的垂类应用,大厂通过钞能力并购收购并入AI生态版图。因为大厂未必要挣完每一分钱,但大厂不能漏球,常见的投资策略有:入股5%签排他。如果能做到垂类产品头部时,有多家大厂收购该赛道产品时,你能进入大厂视野,便于大厂对产品力的进一步加持,实现产品心愿。Q:为什么要追求速度?
A:目前AI产品的平均寿命只有3个月左右,研发团队需要5-6人左右,团队成员最好是斜杠(T型人才),能力要互补。找到垂类用户痛点,抓住后做好MVP验证后尽快产品化上线。小成本试错+尽快验证产品付费能力才能吸引资本对产品的投资。
以DevOps的思路,做MVP(MinimumViableProduct)最小可行性产品验证Q:为什么考虑从天美离职去做AIGC?
A:因为一直看好AI。
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时候,我4岁,互联网在中国掀起了信息化的浪潮。
2013年4G和智能手机全面普及,我乘上手游研发列车,感受到了“顺势而为”重要性。
2023年,AI不亚于当年的互联网浪潮,它对所有行业的加持都令人充满憧憬,为了未来十年到二十年的发展,我们毅然决然投身AI行业探索。
Q:创业时模型选型是否重要?
A:我们认为模型选型对于初创团队并没有那么重要,这一点我们走过弯路。
现在创业的局面和我们半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半年前国内能选择的模型不多,几乎只能在ChatGLM/文心一言/讯飞/百川几选一。初创团队可以先通过API调用做好MVP验证。
※这里一定要重点强调!如果你的产品是在国内上线,就不能使用OpenAIAPI直接对用户提供服务!避免国内用户的信息泄露到海外。
(如果只做内部技术测试,ChatGPT3.5的推理能力目前仍优于国内大部分模型)
Q:我一直使用别的大厂的API,我如何建立技术壁垒?
A:我们建议初创团队采取三步走策略。
先调用合规的API,完成基础的MVP验证。甚至在产品化阶段仍可以使用这些合规的API。用户壁垒也是壁垒,先发优势也是优势。然后再训练LoRA,逐步替换API。当用户使用量大了之后,初创团队需要有专门的LLM成员对目前API的效果进行分析+尝试训练自己的LLMLoRA。这里请注意,如果你要使用用户的信息,请务必在明显的地方告知用户并取得用户同意。最后全部变为自己的模型。训练或微调模型是不小的开销,这个最好等产品有一定的收入,或者资方进驻之后再进行。Ps.按照腾讯云定价,单台V100服务器月租5000+(量大可以找他们商务打折,也可以联系我,我介绍商务给你。)
如果初创团队上来就爬模型训练的山,极有可能会因为模型能力不行而错过市场窗口,请各位谨慎对待。
建议采用三步走方式建立壁垒Q:那我是不是可以直接套壳,上线挣一波块钱?
A:套壳产品就像游戏界是兄弟就砍我,一刀999的换皮游戏一样。更多是市场或资本主导的产物,能挣快钱但与我们的价值观相悖。
流水不争先,我们初创团队一致认为,只有能持续为用户提供使用价值,才能在市场上活到最后。
以手游为例,换皮游戏渠道买量费用最终会买成天价,对小团队不太能玩得起这种资本游戏。
所以我们认为纯套壳产品大概率无法走长远。
想要了解AIGC垂类,首先需要了解AIGC赛道的一些基本情况。
AIGC,即AIGeneratedContent,又称生成式AI,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的技术。主要指基于AI生成的文字、图像、音频等。
自2022年末以来,
ChatGPT横空出世之后,AIGC成功出圈,吸引了更多用户和资本的关注。
AIGC属于AI赛道中的一个子集,本质上是一种AI的应用,具备高并发、低门槛、高自由度的内容生产能力,能够广泛服务于各类内容生产行业,对当前的PGC和UGC生产模式进行赋能。
【AIGC和目前PGC/UGC关系】
网络上部分人群对AIGC的看法如下:AIGC被视为继PGC和UGC之后的新型创作模式。
但我们认为:AIGC不能被视为PGC或UGC之外的全新创作模式,除非有一天AI能够完全独立地进行内容生成,无需人类的干预。
由于AIGC的AI只是一个工具,而PGC/UGC的P/U代表的是生产者的类型,这些因素所对应的维度不同,因此不能将AIGC独立成为一个生产模式。
从想象空间和应用场景来看,AIGC和元宇宙共同之处挺多的,AIGC极有可能能作为元宇宙概念的落地抓手之一,AIGC不但能帮助元宇宙着力数字世界的构建,AIGC还能够为元宇宙世界增添源源不断的可消耗的内容。
AIGC极有可能作为元宇宙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但这个概念太大了,我们先挖个坑,以后再聊~
如果要从事AIGC创业的话,需要明确的第一个大问题:是专业用户还是大盘用户。
【AIGC内部细分技术场景】
量子位在2023年初发布的《AIGCAI生成内容产业展望报告》中对AIGC的技术场景进行细分。
图例:
蓝色字:指的是目前已经广泛落地的实际应用;
绿色字:指的是技术原理基本明确,预计未来1-2年时间内可规模化应用;
紫色字:指的是底层技术原理仍在摸索,但未来有一定增长预期的。
对于上图,我们的理解为:
蓝色字:主要包括一些固定的场景、确定的或有特定规则的内容,即便不使用大模型,用深度学习模型也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的技术场景。
绿色字:需要自然人大部分参与,或者需要人为调整矫正,面向创意的内容,需要通过单模态大模型进行训练与推理的技术场景。
紫色字:AI自主生成,不需要过多人为干预,面向AI对人类理解并产生的创意,基于多模态能力的大模型进行训练与推理的技术场景。
绿色字部分可归纳出能创业的技术场景方向。
实际上,目前各类模态的AI产品已经非常卷了,如果重做一个没有独特性的,面向纯大盘用户的产品,就没有办法在行业竞争中胜出。
全球AIGC产业图谱海外AIGC应用图谱国内AIGC产业图谱先说我们结论:小团队创业很难有算力资源进行基座模型的训练能力,建议小团队创业更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挑选合适的大模型基座+LoRA调优的方向。
如果想要在AIGC活下来,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定位。
无论什么行业,在爆发后的一两年都会沉淀下来,形成明确的上中下游体系。
只有在上中下游生态链中扎根,稳定下来的公司,才能谈收益。
无法生存下来的公司,都会被大浪淘沙(也包括我们)。
我们每天都伴随着危机感过日子…
富途牛牛APP的产业图谱经过充分的产业调研,我们的结论是:
市场机会:ToC应用层>ToB应用层>平台层>大模型层>基建层
AI市场分层应用层:垂类领域,ToB或者ToC的产品,AIGC的强大能力让更多普通人能够进行更高质量的创作,加剧内容裂变的可能性。让用户能够自发创作,形成社区,是应用层ToC的重要机会。B端方面,拥有大量数据的企业和能对大量数据处理,推理的AIGC应用中间的合作边界仍需要持续探索。由于AI产品开发难度降低,大量B端厂商甚至考虑自主造轮子,ToB机会有但不如ToC广泛。
平台层:创业团队难以从零开始做的一层,但这个是我们认为平台层更有市场想象空间,也是从另一种层面上接近(AIGC元宇宙)概念的一种模式。
将AIGC产品做有机整合,提供完备的SaaS或者AIGC应用商店,真正链接垂类产品和用户,形成生态闭环。(豌豆荚/应用宝/软件管家模式会卷土重来)
我们认为这个是:具备用户优势的大厂会考虑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未来AI生态分发重要部分。
我们甚至大胆的猜测,哪一家大厂(可能是鹅,也可能是字节、小米等拥有大DAU产品公司)掌握了大量AIGC用户入口,那就能赢得AI世代的新一轮船票。
大模型层:
卷,就硬卷。
这一个层面属于神仙打架层,微软、Google、Meta、腾讯、百度、阿里、智普等公司开卷的范围。
最终这些公司会聚焦到某一个泛领域,以行业、企业为抓手,支撑某几类行业的多模态大模型以支撑基于模型的上层应用。
属于专家涉及领域,市场规模大但同样准入门槛也极高。
基建层:
属于基础算力层,作为AI世代的基建,硬件层可能轮不到小团队创业开发。
随着AIGC对算力的计算效率与计算量级的提升,必然倒逼出具有巨量运算能力的高性能芯片、高性能显卡、高性能带宽基建、高性能、高协同的数据中心等新时代基础架构。
我们判断这些资源极有可能具备更高层面的战略部署,AI倒逼硬件层升级,硬件层升级带来了手机,普通机械产业全面发展。
属于战略层面的领域,市场极大,但对于小厂几乎只能瞻仰。
作为创业者,如何快速调研市场中的产品呢?
我们发现,找产品的活,很多AI导航站已经帮我们解决了…
以AIGC工具导航|生成式AI导航-全品类AI工具集合平台!网站为例,访问这个网站可以看到目前国内主流的AI工具列表
(不过我们担心这个阶段可能会把你的创业心劝退…)
AIGC.CN网站截图为避免广告嫌疑,屏蔽掉了其他所有的产品:)
然后我们找专门的垂类进行分析调研,评估垂类是否有足够高的市场天花板、该垂类里面的产品是否有明确的头部、产品足够高的完成度,或者有足够高的技术壁垒。
我们建议你多找一些网站进行综合分析,这些网站底部一般有友情链接,会链到别的导航站,基本上大同小异。
只要有AIGC创业的心,平时有空可以在这边多找找看,先培养感觉。
有了感觉,创业就水到渠成了~
(这仅仅是初步选赛道的第一步,本段仅做简单的竞品与行业研究介绍,后面会专题展开讨论行研话题)
所以基于上面的判断,我们最终明确了几个产品的原则,本文简单介绍,后续专题展开探讨。
做应用,不做基座作为小团队,我们无法承担基座开发的成本,也没有经济实力与三个月就能研发成功的AI大厂进行抗衡。所以我们明确:基于大厂基座+LoRA进行调优,等有了盈利计划再考虑基座化。做垂类,不做综合综合应用势必要与大厂的业务硬碰硬,对小团队而言,明确定位,从垂类应用着手,有机会了再扩大业务范围,比直接做大盘用户产品更具有针对性,开发代价更低,试错成本更低,对小团队而言收益更高。做工具,不做玩具工具的内核是“有用”,玩具的内核是“有趣”。工具需要基于用户生产力价值,玩具需要给用户情绪价值。能让用户真金白银投票的AI工具,才足够“有用”。能让用户在社交媒体爆发病毒传播的AI玩具,才足够“有趣”。我们对于前者更感兴趣,我们的愿景是:让更多人享受到AI的便利,而玩具没有办法达成这一点。但如果对社交非常有经验的朋友们,也可以试试这个方向。做付费,不做免费我们认为付费的工具,体现的是产品本身的价值,而免费的工具更类似于“流量平台”,体现的是流量的价值。当只有AI产生内容品质能满足用户刚需,切实提升效率时,才有持续付费的可能性。千方百计降低AI使用的门槛目前市面上主流的产品都基于AI对话式写作式操作:对大众用户使用门槛太高。用户想写出好内容,用户必须学会提出好问题。
所以我们采用了伴写模式,AI伴写无需想提示词,自动分析用户全文,提取关键信息并生成后文,完全顺应用户写作思路。
于是我们从Copilot中汲取灵感,扩展性的做了一个Copilot公文版。
AI伴写功能6、合规先行,做让用户信赖和依赖的生产力工具
由于AIGC需要用户提需求,甚至是用户前文提供AI,AI续写后文。
用户对隐私方面更为关注。
AIGC产品首先要赢得的就是用户的信任,用户才能放心地使用工具。
借用我们公司安全生产标语,阳光下熠熠生辉~
最后,我们想和大家分享,创业不仅仅是马拉松,还是过程中需要阶段性短跑的马拉松。
创业过程充满了风险,也能看到更多在大厂里看不到的机会,接受在大厂里遇不到的挑战。
坚定内心,青春无悔,不负韶华。
大不了,重头再来。:)
hi~我们是米羊小团队,上一篇文章发布后,朋友给列了许多的命题,希望我们后续围绕这些命题展开分享。
朋友们想看的还有:
注册公司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怎样设计股权结构?
为什么合规那么重要?
公司小团队的岗位分工?
怎样找到一个更好的办公区?
公司经营范围的一些细节?
我们发现有很多正在找行业机会的朋友都想从事AIGC相关工作,我们虽然在非常努力试图在行业里扎根生长,但我们相信,如果有更多行业朋友交流分享,我们一定不会孤军奋战,真正能实现大家的产品心愿。
我们计划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写作,以我们亲身经历分享给你,如果你作为企业创始人,有哪些能力你必须要具备(有些我们也没有完全具备),有哪些坑我们替你踩过了,希望能帮助更多创业者或即将创业者。
>>纯交流,不开课,禁止营销号将我们文章搬运到知乎以外平台!
如果您想加入AI创业者交流分享群,请私信沟通(请说明目前职业背景)。
我们会在群里和各位创业者一起交流,讨论行业资讯。
点赞超过1000就在1周内更新,你的每一次点赞,都是我们努力写作的力量!
如果你还有想了解的话题,欢迎私信留言,我们会挑选安排分享。
补充说明
※由于初创团队全员都是首次创业,属于摸着各位前辈过河的情况,我们的分享仅为一家之言。如果有谬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如果您也在深圳创业,欢迎交个朋友,当面交流哦~
公司在深圳宝安机场旁边的航城智谷,来访之前请私信联系。
※欢迎投资基金与我们建联,请私信联系。
※如果您需要获取本文中引用的所有来源材料,请私信联系。
Ps.顺便为自家产品打个小广告~米羊写完啦AI伴写,是专门为行政人员群体开发的AI写作软件,欢迎大家使用~如果使用上有不满意的地方,欢迎私信反馈,赠送会员~谢谢!
米羊写完啦xiewanla.com/?from=zhihu.com